回到上海后,我重新回归到之前有序的平淡的生活。几个月后,周大宝从美国回国做复旦的访问学者,我们两个老友时隔多年终于又有机会坐在一起重新聊聊天。
“余欢这事真是太可惜了。”周大宝点了支烟:“她要是当年读了理论物理,也许咱们中国真能出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摇摇头:“事已至此,让故人安息吧。”
“对了,我记得你之前给我发过微信说在伊帕戈斯岛上找到了余欢的消息?”周大宝好奇地问。
我想起自己在岛上最后一天时,曾经很高兴地告诉周大宝进展,不过后续就没有再告诉他了。
“嗯,不过后来,我又收到了个信封。”我大概描述了一下老高夫老婆给我信封的过程。
周大宝的神色却突然凝重起来:“老赵,这事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怎么?”我突然有些不好的预感。
“上回通电话的时候,咱们说过杨氏双缝实验。”周大宝说。
“嗯,强观测行为会让未来的电子云坍塌。”这个理论让我印象深刻。
“和杨氏双缝实验齐名的,还有另外一个延迟选择实验。”周大宝难得地有耐心地解释道:“简单地说,延迟选择实验就相当于在杨氏双缝实验的基础上,在两条缝上都分别装上粒子探测器。打开探测器开关,我们就能够知道某个粒子究竟是从哪个狭缝中过来的;关掉探测器开关,我们就不能知道粒子的来源。首先我们发现,打开探测器开关,我们得到的是两个单缝衍射条纹;而关闭探测器,我们得到的是双缝干涉条纹,再这一步说明的依然是,观测会决定结果。
但进一步发现,即便粒子已经通过了狭缝,如果我们这时拨动探测器开关,条纹仍然会发生相应变化,然而依照经典理论,不论粒子在双缝处发生了什么,当粒子通过双缝之后都不应该再被双缝所干扰了;这个结果就好像双缝的影响被「延迟」到粒子运动到屏幕的那一刻才体现出来,所以叫作延迟选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