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后的年中考核,我们部门无功无过,但还是有两位员工被末位淘汰。
我正在安排这两位员工的离职事宜,人事部门打来电话,新人的复试面试马上就要开始,我作为考官之一,只得赶紧赶了过去。
头几位应试者表现平平,我和其他几位面试官都不甚满意。主考官念出下一个人的名字:“下一个,潘辰,进来。”
我微微一愣,转念又一想,那个笨小子怎么可能通得过我们以变态著称的笔试进入面试程序,一定是有人和他同名同姓罢了。
可是当应试者走进考场,向各位考官问好时,我惊讶地发现,来者还真是我认识的那个以勤补拙的学弟潘辰!
潘辰也看到了我,面露惊喜,我偷偷向他摆手,示意他不要声张。
面试开始了。
人事部门先问了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潘辰回答得很严谨,想必已有了充分的准备。
轮到我和另外两个专业考官了,我顾及潘辰的水平,问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我暗暗松了口气,看来这小子终于长进了。
但是接下来,我旁边的考官从题库里挑了一道很难的题,这道题涉及几个分散知识点的结合,难度颇大,我心想,潘辰恐怕要栽了。
潘辰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几个不同的知识,第一部分在教科书的160页。”然后,他竟然一字不差地把这一页的内容背了出来。紧接着,他又接连指出了其他几个知识点的出处,并且都背诵出来。最后,他把这些内容串连起来,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全场所有人都被他吸引住了,直到潘辰说道:“以上就是我的答案。”主考官当场决定,把题库中的标准答案换成潘辰的答案。有几个人甚至鼓起了掌。
我吃了一惊,想不到3月不见,这小子竟然精进如斯。我突然很想试探一下他的水平,于是给他出了一道我读研时在外国期刊上遇到的难题。这个问题我当年算了整整一上午,相信在场没人能做出来。出题后,我特别强调,计算量很大,所以他只需要给出思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