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可以选择成为不同的自己时,你会做何选择?
请别误会,这里并非提供心灵鸡汤式的人生道路诊疗课程,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同的自己。
弗洛伊德的叛逆弟子荣格曾说过“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这话看似在为他的“原型”理论作注脚,其实却是意指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所引介的易经思想带给他的冲击。
荣格与卫礼贤的合著《金花的秘密—一本中国生活之书》,被形容成以古代道教思想整合人格的实用指南。这本1962年出版的著作竟一语成谶。
从社学会的角度看,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种被称为“角色丛”的竞争策略,指通过占据特定的社会地位而具有的一整套角色关系,以适应不同环境模式下的人际交往。但它仍然只存在于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层面,不影响潜意识中的“本我”,属于可控的角色转换。
技术加速了这一进化过程。
早期网络时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们,能够自如地在不同界面窗口间转换人格,往往只需一秒钟,Alt+Tab,勤勉敬业单身女白领变身性感饥渴小野猫。随着上网时间的碎片化与非线性化,许多剩余人格被创造出来,但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它们如同系统碎片般沉积在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格基础,甚至间歇性地爆发,制造出许多耸人听闻的变态杀人狂。
22世纪初期,脑机界面开始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开发者创建出大量脑-网应用,可直接由意识驱动数据上下行执行任务,随着并行程序的增多,一种被称为“滑窗”的管理程序被开发出来,以保证用户在不同程序间意识切换的平滑顺畅。接着,可以预料到的,远东恐怖组织“沙棘”释放出专门针对“滑窗”的木马病毒,这种被称为“破窗者”的病毒可随网络社交行为传播,潜入用户“滑窗”内部,彻底紊乱其切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