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愁的时候,老卢让我出差,他花钱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买到了赞助位,换取我出席甚至做汇报。我也不好打消老卢的积极性,恰好研究遇到“瓶颈”,也想去看看同行们的高见。
我现在关心的只有在北京召开的学术会议。而初次到大城市的我,却发现自己低估了拥堵。眼看可能要迟到了,我夹着公文包冲向地铁站,挤上地铁,到远一点的站台下车,再打车去会场。
结果恰好到了交接班的时间,好多车明明没有人也不停,外加上这里本来就偏。就在我拿手机打算约车时,一辆已经有人的出租车出现在我面前。
违规经营的司机探出脑袋:“小哥,要车不?先送他,再送你。”
我想要是顺路也行啊。正在说地址时,我扫一眼后排,然后公文包从手上径直摔落。坐在后排的正是和我闹掰的导师,他同样看着我,脸上又红又白。
我拉开门,坐在后座。我们认识,也并排坐着,但却像陌生人一般无言。过了好一会儿,他先说话了。
“你也参加会议啊。”他表情复杂。
我却深深地低下了头。我鼓起勇气,双手紧张地抓紧公文包:“老师,我……我想搞科研。”
“你能参加会议,说明已经做出点东西了。”他愣了一下,然后说道。
“那是花钱买来的位置,我不可能用不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老师,我想认真做科研。”
他叹了口气:“你啊。”
我知道他已经同意了,心里一阵温暖。
会议开始,我才发现又想简单了。演讲都是用英文,虽然大会场有质量不高的同声传译,但分会场什么都没有。英语听力水平原本就不好的我感觉就和听天书一样。幸好导师在,他听懂了之后把一些原理翻译给我听,要不然我就只能呼呼大睡了。
而真正给我启发的正好是一次小演讲。那时接近吃饭的时间,分会场里人很少。讲话的是一名日本博士后,但显然还很年轻,不是很出名。他主讲的内容是地震对地下水系的影响,光这方面的研究他就发了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