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的事实证明了C09的直觉,在我们离开“种子岛巨像”的那天清晨,我们遇到了这趟旅程中的转折点。
那时我们正围坐在冰封的海湾上,为大家的又一次成功而兴奋不已。“种子岛巨像”是一座比“黄道塔”小很多的避难城市,它原本就是围绕着种子岛的航天港而建,不光是黄道协约国,全球绝大部分的航天专家都集结于此。在气候条件与资源越来越不适合航天运输之前,他们仍竭尽全力进行了数百次发射,甚至还在公元2270年时建立了一个被称为“露娜”的巨型空间站,进行人类是否可以在太空中生存以躲避“大霜”的实验……我无法联系上“露娜”,但看着已经只剩小半个残骸的“指挥大厅”,便不难想象出它的命运。
比起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的空间站,“种子岛巨像”的另外一个工程就堪称是奇观了:从公元2150年开始,它动员了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的技术力量,制造并向太空中发射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的“回暖系统”,最后一批组件在公元2435年升空,在那之后,“种子岛巨像”便以惊人的速度衰落下去,就像是为孕育种子而耗尽了生命的花朵。
在终年肆虐的暴风雪面前,“回暖系统”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当“大霜”减弱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些折叠起来的聚光镜便会展开,将逐渐恢复活力的阳光集中起来投向地表,将至少一个地区加温到可以维持生态圈的程度,在茫茫冰原上,开辟出一片绿洲,然后一寸一寸地夺回这颗星球。
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地球上的航天资源已经消耗殆尽,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与技术进步全都随着这里的荒废而不知去向,只把启动“回暖系统”的方法和设备留存在了“锁”里。设备本身已经老朽不堪,根本无法启动,但构造体们用一种类似油泥的东西将其修复,自检显示,在高轨道中休眠的卫星群竟然还有一半可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