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凉山州府西昌。

邛海边有一座别有风情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静静地讲述着彝民族的历史变迁。博物馆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雕塑前的石碑上刻着:“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

山水的阻挡与战乱的隔阂,曾让大凉山经历了一千多年极端封闭的历史。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当地头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此实践并取得重大胜利。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之一,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直过民族,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他们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之中,世代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等阶段,未经阶级划分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被统称为“直过民族”。

“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没路。”而今,在大凉山,到处可见一条条醒目的标语,这更是源自彝族人民心灵深处的真情呼唤。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布拖、金阳、美姑、普格、越西、喜德七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被啃下来了,标志着“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绝对贫困。经过五年脱贫攻坚奋战,大凉山日新月异——新建了上万公里农村公路,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落实财政配套扶贫资金两亿三千万元。

轰轰烈烈的山乡巨变正在眼前。不论是在三河村还是火普村,不论是在拉木觉村还是阿土列尔村,在大凉山,彝族人民正同这个崛起的新时代一道,走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