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春秋

飞鸿雪泥——百年仰韶的人和事

字体:16+-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东经111°—112°,北纬34°—35°。黄土高原自西向东缓缓轻垂,高耸的崤山灵巧地托起了高原的余脉。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满是褶皱的断块山脉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将蜿蜒在黄河、洛河之间的崤山整齐地切割为东崤、西崤。

东西二崤巍峨耸峙,中间一泓清澈,便是渑池。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国、郑国。战国时,韩国灭郑,渑池归属于韩。

1921年4月18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从渑池县城徒步来到仰韶村,在村南约一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陶片和石器,还有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地层,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彩陶片。他想起了西方的安诺文化中的彩陶,产生了比较研究的兴趣。

这一年的10月27日,他和中国的地质学家袁复礼、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一道,再次来到仰韶遗址。他们在这里一待就是数月,经过深入发掘,发现了大量精美彩陶,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

正是安特生、袁复礼、师丹斯基这些无意之中的发现,结束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历史,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第一页、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

1921年——由此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原点。

安特生将他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华夏文明沧桑遗存——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形态,命名为仰韶文化。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顷刻之间将渑池带进冬天。

穿越茫茫雪原,从渑池县城一路向北,不到十公里便是安特生发现彩陶遗址的仰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