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若山后来觉得,人生果然无常。
如果说生死是常人会面临的最极端的无常,那他所面临的接下来的人生,恐怕比生死还要极端,从根本上颠覆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事到临头那种震惊,让他觉得死了也就了了,死反而是一桩让人解脱的小事。当然,这只是一念间的感受,总的来说,他个性坚毅,即使心灵遭到重创,思绪一时紊乱,事后也会在内心深处“力挽狂澜”,奋然矫正自己,回到主宰自己人生的轨道上来。
35岁大约处在人生的分水岭,不能说年轻,也不能说还有大把时光,但你若一点成绩没有,那也必须奋起直追了。这个年龄的人具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具备了较为稳定的“三观”,这是个好的基础。汪若山便是如此,他正好35岁。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理论物理学家截然相反,汪若山不是“宅男”,他热衷户外运动,皮肤呈健康色,有发达的肌肉和粗重的气息,面部轮廓线条硬朗,但一副金丝眼镜又使他生出几许知识分子的气质。这种杂糅的气质,让他整个人具有一种坚定的魅力。每当有新学生对汪若山的外表表现出诧异时,他总会让这位学生去信息中心查阅一下他们这门学科的鼻祖薛定谔的人生经历,即便是在如此遥远的过去,理论物理学家的人生也可以是浪漫的。
汪若山在高原大学教书。相比于教学,他更喜欢一个人在数学迷宫中探索,就像学校墙壁上悬挂的科学家画像中的牛顿一样。大学里的氛围并不好,学生和他不在一个世界里。他自己超然于世外,在理论物理的世界里遨游了很远很远。
不巧,汪若山的这节课恰好是午后,烈日当空,天花板上的六个吊扇飞速旋转,却没有带来多少凉意。学生们大都萎靡不振。汪若山不得不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