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顿悟

第15章舍·割·放

字体:16+-

1.“舍得”与“割舍”

舍得,是个中国人大都知道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为人处世大方、不吝惜。但一般人理解,它不等同于慷慨,更不是不计回报的慷慨。顾名思义,“舍得”是有舍才有得,舍在前,得在后。舍与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不少人推崇它,是因为看到了后面的“得”。如果没有“得”,要不要“舍”,很难说。“舍得”只是一种智慧,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拔高。

“舍得”一词,最早见于《了凡四训》,而《了凡四训》的源头则是佛法,所以,“舍得”这个词的渊源多半也来自佛教中的“割舍”思想。在佛经中,“割舍”也叫“断爱”,它与舍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境界却差得太远。佛经中甚至说,“断爱近涅槃”,几乎等同于修行的最高境界,怎可一概而论?

在佛经中,佛祖释迦牟尼在讲到“割舍”时,曾经给弟子们打过一个比方:“比如现在有一个人,在旅行时遇到了大洪水,所处的河岸边充满了危机,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却无船可桥,他便采集草木枝叶,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顺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后,他想:“这个筏子真是太有用了,这么丢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着它上路,以后再渡河就不用着急了……这个人的行为显得非常愚蠢,因为他不能割舍。”

“那么应该如何处置呢?”有弟子问。

佛祖说:“正确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滩上,或者停泊在一个水流平静和缓的地方,然后继续行程。因为筏子是用来渡河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当代著名禅师星云大师也曾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在海边,渔人们正在捕鱼,有一只小鸟瞅准时机,叼走了一条鱼。旁边一棵树上落满了乌鸦,乌鸦见小鸟叨着鱼,便聒噪着赶上去,追逐小鸟。由于乌鸦比小鸟体形大,而且成群追逐,因此小鸟不论往哪飞,都无处可逃,也没有停下来把鱼吞进肚里的机会。但它又不甘心,于是飞啊飞,最后体力不支,鱼从嘴里掉了下去。乌鸦见了,立即置小鸟于不顾,冲着下落的鱼儿追去。小鸟如释重负,一边喘气一边想:我叨着这条鱼,除了恐惧、烦恼,什么也没得到;没了这条鱼,反倒身心安顿,没有忧愁,早知如此,就早点丢掉那条鱼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