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希望能够在繁华的北京混上几年,攒下一笔钱,而后光鲜亮丽地回老家,盖一所像模像样的房子。终于在一个春天,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带上我和母亲坐火车来到北京。
他在陌生的车站买了张地图,又凭着少得可怜的地理知识,很快在一个名字奇怪的胡同里安顿下来。我和母亲都不知道他具体干些什么,他有时会拿一把小葱回来,有时会带回一个我不知道如何下口的棉花糖,有时还会给母亲捎一小块布,让他攒多了给我缝书包用;晚上,他便去租一辆三轮车,到处转悠着拉客。
6岁的我待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胡同里,憋得难受,便常常闹着要与他一起出车。他起初不同意,但最终答应下来。初春的北京,风很大,也很冷。我瑟缩在车里,披上他的棉大衣,带上破了两个洞的帽子,看路上的行人。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听见他在说话。
他说:“儿子,等着吧,过不了多久,老爸就会给你们娘俩买一套楼房,还会买辆轿车,风风光光地开回老家去。”我在塑料布围起来的车厢里,感觉他的话被风撕碎。
那一晚,他骑了几个小时,也没有拉到一个客人。而我在他的“专车”里,冻得大病了一场,将他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全部花光了。
我自此知道,他在外面并没有自己吹嘘的那样英勇,而且,那些他捎回家的零碎东西,也不像是劳动的报酬。
有一次,我站在胡同口的马路上,等他回家吃饭。远远地看到他飞快地跑过来,后面还跟着几个男人。他拉着我一起七弯八拐地往胡同里冲去,很快将那帮人甩开了。他在一根电线杆下蹲了许久,气平了,惨白的脸转为昔日的黑红,这才笑着将一把五颜六色的糖豆掏出来,朝我晃晃说:“看,这是今天老爸跟他们赛跑迎来的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