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鬼谷子的局,王阳明的道

君子出处有义,不为人言去留

字体:16+-

“明”言有“道”

士大夫志行无惭,不因毁誉而有荣辱。君子出处有义,岂以人言而为去留?

“明”言今说

士大夫躬行志向,做事问心无愧,不因为赞誉而感到光荣,不因为毁谤而感到耻辱。君子行事,都依循正义,怎么会凭他人的议论而决定自己的去留呢?

今人得“道”

“士大夫气节”,是中国历代儒士公认的一种美德。因为儒士入仕,是为了推行仁道、造福天下,不是为私利而做官,不是为名声而做官,不是为做官而做官。做不做官,要靠仁道能否实行,行就留,不行就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宁可做个江湖散人,也不违背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儒家老祖孔子为后辈弟子起了带头作用,他虽然周游列国、到处求官,但并不急于功名,一旦发现“吾道不行”,抬腿就走,决不留恋;诸侯送他封地、财物,合于“礼”便收下,不合“礼”便坚拒不受,毫不动心。

王阳明上追孔子,且是悟道之人,一生未失士大夫气节。没有官做时,他安心于讲学,沉醉在他的“心学”中,享受学、问、思、辨、行之乐。这并不表示他无意为官,毕竟他心怀救国救民之志,他的“心学”也需要一块更大的“实验田”。但没有机会时,他并不勉强,安心于力所能及之事。

王阳明官任巡抚时,曾在《批江西都司掌管印信》中,告诫下属各官“持身励志”:“藏器待时,但恐见用而无才,勿虑有才而未用,若果囊中之锥,无不脱颖而出;毋谓上人不知,辄自颓靡,是乃自弃,非人弃汝矣。”此言与其说是告诫别人,不如说是他的真情独白。“藏器待时”,为未来准备着,静候脱颖而出的那一天。他相信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而且事实确实如此。他后来无论治政、治军,一上任便得心应手,可见他平时做了很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