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古人谓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明”言今说
古人说减省吏员不如减省官员,减省官员不如减省事务。现在做任何事,都要从计划开始。
今人得“道”
蠢人知道怎样躲掉该做的事;
聪明人知道怎样做好该做的事;
智者知道怎样不做可以不做的事。
真正的效率来自于省事。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懒人,凡必行之事,他往往事必躬亲,不厌细务。例如,他重视教化工作,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每到一地,都热衷于建学校,兴礼乐,亲自规定教师队员选拔以及教学要求,亲自为当地人议定婚丧嫁娶等礼仪,他规定:居丧不得用鼓乐、做佛事,以免将资财用于无用之地;有病求医,不要听信邪术、专事巫祷;嫁娶不得讲究财礼,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不得以过节等为名互相送奢侈;等等。他的努力,往往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有的事,他能省则省,可以不做的便置之不理。例如,为了改变庐陵“健讼”的风气,他甚至关起门来,借故不受理官司。
有一次,一对父子兴讼,相互指控。王阳明给他们讲了一些话,结果父子二人抱头痛哭,马上撤销官司,表示回去要好好过日子。一个弟子见了,好奇地问王阳明给他们讲了什么。王阳明说:“我告诉他们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而瞽叟(舜的父亲)是世间大慈的父亲。”弟子听了,大吃一惊:史书记载,舜孝事父亲,从无违背,而瞽叟毫无慈爱,虐待儿子,老师为何反过来说?王阳明笑着解释:“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总认为‘舜是我辛苦养大的,为何不取悦我’,不知自己的心已被后妻改变,还自以为慈爱,所以不能慈爱;而舜总认为‘父亲在我孩提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我,只因我不能尽孝’,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孝顺。”王阳明的话劝和了反目的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