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因曾长居少陵,所以自号少陵野老。杜甫幼时家世优越,有幸接触到优良的教育,加之他年少聪慧,七岁便可作诗,后因其诗作而在翰墨场中声名大噪。
杜甫前半生因为家境的优越,生活富足安定,算得上无忧无虑。但因自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这使得他拥有了一颗兼济苍生的心。无论自己处境如何,他都不忘关注民生,心忧天下,像他自己说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后半生中,他因不善钻营,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但这些都没有打消他对政治的积极性。安史之乱后,杜甫为躲战乱,弃官出仕。然而即便远离官场,他心系苍生、关心国事的习惯也没有改变。
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中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内容多涉及社会的动**和政治的黑暗,并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在诗中,他时时流露出他崇尚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代表作,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但杜甫却敏锐地从他离开长安前往奉先县探亲途中的见闻感受到了一些端倪。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全篇共五百字的五言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陵有我这样一位布衣,年纪越大越不合时宜,老大无成。我也知道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都太过愚蠢,竟然暗自下决心,想要向舜帝的两位名臣稷和契看齐。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这样的想法大而无用,不符合实际,令我无法实现,还到处碰壁。如今我的头发已经白了,可还是甘愿为了实现这一想法而努力。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棺材盖上了,这事也就只能算了。但只要我还活着,我的这份志向就不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