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和主要思想统治工具。可是从西汉末年以后,儒学一方面愈来愈神学化,谶纬迷信盛行,另一方面又趋于烦琐,变成章句之学,这使它无力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东汉末年以后,地主阶级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斗争,不得不另寻新的精神武器,玄学于是应运而生。因为玄学的主要经典是《周易》《老子》和《庄子》,这三部书被称为三玄,玄学即因此而得名。所谓玄,即虚无玄远、高深莫测之意。玄学宣扬的形式是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表面上看是探讨抽象命题,实际并非纯属空谈,而是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并为其服务的。玄学是一个真正的本体论哲学。在汉代基本上只有宇宙论,社会哲学和数术、神学,玄学本体论的出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相比之下,宇宙论之前的道家本体论则幼稚得多,是一种半直观、半艺术的哲学,而玄学尽管在发生期受到道家的很大影响,但在发展中演化出了独特的概念体系和范式。到了“化”成为主导观念的时候,玄学已不再是一种清谈了,而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玄学的“化”和“自性”与魏晋崇尚自然个体的精神是一致的。玄学与道家的本体论、孔子的大同世界相比,是更倾向于个体化,更倾向于现实的哲学。它的出世色彩其实是反社会、反文明的末世感。正始时代的何晏、王弼是玄学的创立者。他们将老、庄、易并列为三玄,并依傍儒学立宗。他们最引人注目的是用“无代替道”,并在体用不二、本未不二的前提下论述了“无”。他们的重点在“无”,但注意在有中把握无,在生活哲学上他们的无为论和性情论、自然论都是在当时社会政治压迫下的一个变态。他们论述了当时的热门话题:言象意的关系,并用它来解释周易,要求放弃言、象来达到意,因而这实质上提出了魏晋玄学的意(神韵的形而上学范畴),在有无关系上,他们只是提出问题,其体系还有老子、汉代的特征,未能把有无放到意象的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