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画说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竹林七贤”

字体:16+-

竹林七贤为魏末晋初七位贤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阮籍的侄儿阮咸。他们共倡老庄之学,同尚虚无清谈,常聚于一起,开怀畅饮,高谈阔论,悠游于竹林,故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生活于魏末晋初,时曹氏与司马氏之争尖锐,甚至发生高平陵事变,皇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遂有司马氏大肆杀戮正始名士。

竹林之游,自与躲避政治风险相关,然亦属高朗而不降志之表现。清高傲世,阳狂远人,流风余韵,传为佳话。七贤著忘言之契,优游酣畅于一时。但由于他们在志趣、人品、行为等方面相距甚远,其后则各有结局,而受不同之臧贬。

竹林七贤在思想上对后来清谈的影响,亦以嵇康、阮籍为主,虽然向秀已著《庄子注》,然而《庄子注》的流传和发生影响是在西晋惠帝时,即经过郭象述而广之以后。

嵇康、阮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他们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对立的;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他们两人崇尚自然,就是主张不溺于名利,不为琐碎礼法所束缚,顺应自然,逍遥自在。他们认为名教是违反人性的,礼教是破坏人们之间和谐关系的,因此他们“非汤武”(商周的开国君主,即成汤和周武王)、“薄周孔”(周公、孔子),以“六经”为糟粕。他们认为当权的门阀贵族口头上维护“名教”,实际上都是一些无耻之徒。阮籍把称道礼法的人比作裤中的虱子,遇火烤便难逃一死。这些君子在世上正如虱处裤中。嵇康、阮籍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名教,实际上是对当权的司马氏不满,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们借老庄的放达和老庄的社会政治学说以抨击当权的虚伪的名教政治。实际上,他们也不是要否定封建礼教,而是主张“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他们虽齐名,且主张相同,但在处理与外界社会的关系时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