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的编纂者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立为太子,三十一岁病死,谥号“昭明”。
萧统从小就聪明、好学。史书说他五岁遍读儒家经典,“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这虽是过誉之词,但也可以看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酷爱学习。他不但自己能诗善赋,而且在太子东宫里,延纳了一批“才学之士”,经常与他们“讨论坟籍”,商榷古今”,研究“文章著述”等事。他又收集了梁朝以前的书籍达三万卷之多,放入东宫,这样,就在南朝形成了一个围绕着他的“名才并集”的文学中心。萧统依靠这些优越条件,编纂了《文选》。
关于《文选》的编辑目的和原则,萧统在《文选》序中说得很明白。他说,历代的作家甚多,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很难尽读,只有去粗取精,加以选择,阅读其中优秀的篇章,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他编纂《文选》的目的和出发点。
萧统选择诗文的标准极为严格。他认为,经书是神圣的著作,深奥玄妙,不可以随便删选;诸子的书,以立论为主,是哲学著作,因此,也略而不选;史书以记事为主,不同于文学作品,也不选入。但是,史书中的赞论和序述部分,却都颇有文学辞藻,可以例外选入。最后他说,入“选”的文章必须要“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内容经过反复推敲,而又文辞流畅华美、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才是《文选》编辑的对象。《文选》起自周代,迄于梁朝,用三十卷的篇幅,囊括了这一长时期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
虽然由于种种局限,《文选》过于强调了辞藻华美,而使一些好的诗文未能入选,但是,它还是比较注重文章内容。如当时盛行的内容空虚、义近**靡的“艳体诗”一类“作品”,《文选》都一概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