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上古社会居于首要地位,尤其是西周初年,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祭祀成为各级贵族在宗法制下维系自己特权的重要手段,成为奴隶主贵族的重要活动,故青铜器铭文中反映最多的内容即为祭祀。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所收录的167篇铭文中,有85篇即超过半数的铭文涉及祭祀内容。
朕簋,又名为天亡簋或大丰簋,是西周初期武王时的标准铜器之一。其上所刻铭文详细记述了武王伐纣之后大会诸侯并举行盛大祭祀典礼的内容,其辞为:“乙亥,王又大丰,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这里的“王祀于天室”即为在天室或称为“辟雍”的大庙举行的祭天的典礼,“衣祀”即“殷祀”,上古“衣”“殷”音近通用。“衣祀”原本是殷商祭祀祖先的大合祭,西周之时则成为群臣大会后共同参与的大献祭,旨在团结方国诸侯。在周人的观念里,天是至上一元神,拥有最高的神意,周王是天之子,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所以祭天是周人的最高祭祀,为天子专享的权力。在祭天时,往往配以先王,如大盂鼎铭文所说“丕显文王受天有大令(命),在武王嗣玟作邦……故天翼灵子,法保先王”,即以文王与天同祭。在西周时期,祭天时常以文王和武王配天同祭。
除了祭天之外,这些金文还反映其他的祭祀情况。《作册令方彝铭》记述了周昭王任命周公子明保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管理三事四方,受卿事寮。由于是重要事情,所以周公子明保在接受命令后,一方面发布政令,一方面到宗庙举行祭礼。先到周公宫祭告先祖周公,然后到京宫以及康宫祭告先王,典礼十分隆重。《作册麦方尊铭》则记述了周王在田猎前后举行祭祀的情况:先在丰京举行祭祀,次日在船上举行大礼祭,然后射猎,捕获大量飞禽,最后又举行了祭月仪式。可见周人的祭祀名目繁多,确实可补“三礼”的缺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