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七节 工资的刚性如何解释

字体:16+-

你也许会想到,如果需求不足,可以降价促销,工人可以降工资,这样就不会有失业了。你想得不错!古典理论就是这么认为的。在古典学派看来,价格和工资是可以随时根据宏观条件调整的,在经济学里这被称为价格和工资具有弹性。弹性这个词非常形象。这是货币“面纱”论的重要假设条件。现实是这样的吗?你自己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通胀的数据每月都会公布。你会每个月看完数据后找老板说:“亲,这个月CPI上涨了5%,工资加5%呗”,或者老板找到你说:“那谁,这个月CPI是负数,本月工资少发点”。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甚至都不会关注每月公布的CPI数据。工资的多少更多的是和个人绩效、公司盈利以及老板的人品挂钩,而不是和通胀挂钩。同样,大部分商品也不是能及时根据CPI指数做出调整。至少,我爱吃的猪柳汉堡就没因为猪肉价格上涨而马上涨价。凯恩斯主义者给这一现象也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工资刚性和价格黏性。商品价格黏性很好理解,毕竟大部分商品都是事前和供货商签好协议,议定好价格的,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弄不好是要打官司的。

那工资刚性怎么解释?涨工资是不会有人反对的,问题是降工资。公司赚不赚钱那是老板操心的事,降不降工资可事关个人。在西方,工人背后还有强大的工会,别说降工资,到点不涨工资就给你来场罢工,降工资可是难于上青天。是这样吗?是,也不是。

凯恩斯认为,普通大众是有货币幻觉的。“货币幻觉”一词并不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而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咱们还是以上面谈到的汉堡店为例。在“直升机撒钱”的效应下,猪柳汉堡涨到12元/个,在古典学派看来,这时候工人也会要求将工资涨到12元/小时。反过来,如果猪柳汉堡要降价到8元/个,工人也不会介意把工资降到8元/小时,横竖干一个小时的活必须要能赚一个猪柳汉堡,这就叫实际购买力不变,其反映出来的就是工资富有弹性。但是,在凯恩斯看来不是这样的,工人只会看重名义工资。猪柳汉堡涨到12元/个的时候,工人并不会要求工资立即上涨,仍然能够接受10元/小时的水平,尽管此时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反过来,汉堡要降价到8元/个,工人会拒绝将工资同比例下降,因为工人只看重名义工资,拒绝任何名义工资的下降,即使将名义工资降到9元/小时(实际工资是上涨的),工人也是会拒绝的。这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其反映出来的就是工资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