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里德曼的理论里,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化,货币的变化并不会引起“自然失业率”的变化。然而学者们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成员国(经合组织)的研究发现,自然失业率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动相当剧烈,仿佛“脱了缰的野马”。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然失业率远高于被誉为“黄金年代”的50~70年代。尽管,弗里德曼认为是工会的建立、更高的失业补偿、最低工资制度等因素导致了自然失业率的上升,但是这些无法解释80年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比如到80年代时,工会组织的影响已经明显减弱。
新凯恩斯主义者重新从需求角度解释失业率的上升。他们认为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料上涨,特别是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的冲击,美元利率的上涨,以及“动物精神”导致的投资下降都使得总需求下降。由于工资刚性和价格黏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无法出清,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
宏观政策上,新凯恩斯主义者就认为货币对于经济是非中性的,货币一定会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不能采取弗里德曼所说的单一规则,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予以干预。与凯恩斯主义者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融合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理论部分的主张。他们认为高通胀率是有害的,通胀越稳定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控制通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在政府干预的程度上,新凯恩斯主义者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相当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者并不认同凯恩斯的相机抉择机制。但是,他们都认为面临导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相信,面临迅速变动的经济时,设计恰如其分的规则性政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