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定成败的习惯与细节

凡事不得拖拉

字体:16+-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裳问及鲁迅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他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利用办公桌的抽屉进行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凡事拖不得。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名为《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干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他还在逝世的前的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做事果断从不拖拉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宁在一生中,也处处迸射着不拖拉的光芒,他总是非常珍惜现在,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革命。戒“拖”的妙方就是学会如何同跳动着脉搏一样的、和正在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生活中惟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立即行动,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却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恼,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当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