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奇,就是与众不同,想别人没想到的,用别人没听过的计谋策略,“奇”当然能出彩,能在隐蔽和短的时间里求得生存的成功。
1、“隆中对”奇中有彩——山野村夫成栋梁之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07年,诸葛亮出山。在27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开国济成。为兴复汉室,成就霸业,他立法施度,选贤任能,务农殖谷,发展生产,联吴抗魏,南征和夷,直至54岁病逝于伐魏前线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风采,宁静澹泊的气度,谦虚务实的作风,矢志不悔的献身精神和折而不挠的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品格。难怪历代“端推诸葛亮是全人”,说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各级官吏肆意兼并土地,搜刮无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4年,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室如大厦将倾,各地豪杰并起,拥地称雄,征战连年不已,其中董卓、袁术、袁绍、吕布之流先后覆亡,曹操、刘备、孙权等地方势力日渐壮大。
刘备自起兵征战20余载,虽屡遭挫败,然兴汉之志犹未已矣。201年被曹操所破,投奔荆州访贤求士,名士司马徽向他推举了时人称之为“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父母早丧,他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西去荆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刘表。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叔父去世时,他虽然只有17岁,却能够带着弟弟毅然离开襄阳,结庐于南阳郡邓县隆中,躬耕垄亩,隐居苦读,静观天下之变。
当时峰烟连绵,战火四起,惟有荆州幽雅宁静,未罹战乱,且人才荟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还有从中原避乱而来的俊杰。诸葛亮避居隆中,在寻师求学中结识了许多青年志士。他和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游学。四人之中,唯孔明独观其大略,不囿于章句的理解,而是从大局着眼,并善于抓住实质精神。他最喜欢读《甲子》、《韩非子》等以法治国的书籍。他常对这三人说:“卿三人仕进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他何以有此说法,他笑而不言。诸葛亮本人“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由此可窥其志向之高远。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诸葛亮可谓既“智”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