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子于乡党,恂向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闵闵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大意】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非常恭顺,就像不能讲话的样子。
在宗庙和朝廷之上,讲话明辨,但也很谨慎。
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与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而正直。在君主面前恭恭敬敬,但威仪郑重而自然。
俗话说:“到哪个山唱哪个歌。”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适合那个场合、那种人的不同语言方式和仪态。这不是庸俗,而是待人处世恰如其分的问题。
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恭敬而近乎羞涩,很少说话,而在庙堂和朝廷上却明辨且侃侃而谈,显出雄辩的样子。与作为政府高级官员的上大夫说话,与作为一般干部的下大夫说话,以及与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说话,都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和仪态。
其实,不仅孔子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如此。否则,在儿女们面前说话像跟你的上司说话一样;或者反过来,当你向上司汇报工作时,用教训你的儿女一样的口气和态度。那全有什么样的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的了。
所以,到哪个山唱哪个歌,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这本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要把它与那种专门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张三面前一套,李四面前一套的两面派行为区别开来罢了。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是不是要马上见诸行动?”
孔子回答说:
“有父亲哥哥在,怎么能不向他们请示就贸然行事呢?”
过了些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
“听到了当然要马上行动!”
这两次谈话,孔子的学生公西华都听到了。对同一提问,孔子却作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公西华疑惑不解地问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