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先后在鲁国太庙主持过十八年的祭祀,是一位大祭司。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为了传道。孔子归鲁授徒,也是传道。孔子编定五经,实为中国的《旧约圣经》。
孔子信神,长期做的工作是祭祀、传道与整理经书。孔子是一位人神中间人,他说“敬鬼神而言之”,又“罕言性与天命”,正因为孔子信神,所以他在敬畏神的同时,强调做人的规范。孔子说“思不出其位”,人就是人,人不可能是神。孔了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王道”的否定。因为很多王者认为自己已经是神,可以为所欲为。孔子的“仁”即博爱,但仁不是简单地人爱人,而是在明白神爱人的前提下人爱人。
做人方面,孔子是个快乐主义者,这当然源于他对神的感恩,没有感恩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同时也源于他对人通过道必然获得拯救的认识。有了这两点,孔子的一生都是快乐的。关于孔子的快乐主义,本书上卷已详述。
做事方面,孔子最推崇中庸之道。
中庸首先是保守的,它是对神、对道的敬畏与追随。未有我之前,即有天地。这说明一切均已存在,世界绝不从我开始,我仅是神灵伟大创世计划中的一分子。中庸是敬畏,是保守,同时也是自信。中庸是一种中间状态,但通过它我们可以沟通一切。
中庸同时也是自由的、进步的。中庸首先让人认识到人只能是人,人不可能是神,因此人只能做好分内的事。
有此界定,我们做人有底,做事有戏,不至于太空、太远。
中庸是现实的做人做事态度,它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极限。中庸之道让我们成功与自由。
下面详述孔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四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