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旷达之人参透生死玄机,将生命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既不可喜,也不可悲,“这样就这样”,以没感觉换取大感觉。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孔子说:我发愤读书,明理,行仁义,忘了吃饭睡觉,高兴起来忘记所有的忧愁,并不知道会有老这一回事。
孔子说这番话时正值壮年将老之时,处于人生的微妙阶段。那时他还在周游列国的漂泊途中,从这番话的语气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句标准的“夫子自道”,在对人表白他的为人,是一句自勉之词。
“发愤忘食”,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有恒心就行。
“乐以忘忧”,这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开心就行。
但“不知老之将至”这是绝难做到的,一般人都被生老病死困扰,一提到“老”字就想到“死”,以为不祥,并真切地知道自己将老、将死,无论现在是50岁、40岁,还是30岁,甚至20岁,一种对死的恐惧造成了对生的恐惧。
就这样,他们又怕生,又怕死,对“老”字避如仇敌。
但刚好是这样,他们衰老得更快,因为恐惧让人衰老。
旷达之人参透生死玄机,将生命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既不可喜,也不可悲,“这样就这样”。以没感觉换取大感觉。
古希腊智者阿那克萨哥拉听到儿子病亡的消息后,与朋友们神态自若地聊天,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悲伤?”
阿那克萨哥拉平静地说:“从我儿子生下来那天起,我就知道他终有一死。”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丧母之时饮酒自如,也是同理。
只不过中国人更性情一些,阮籍虽然在母亲死时与朋友在另一处“饮啖不辍,神色自若”,但在葬母时却“饮酒二斗”,然后大哭大号。吐血不已。说明他还是悲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