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如兵战,兵贵神速,先下手为强方可占领市场;但慢人一步,凭借坚韧之志经营,亦可看清形势,少走弯路,也不失为可取之举。李嘉诚正是凭借慢人一步的韧劲,把握全局,后来追上。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港资投资内地,就成风起云涌之势。但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开办劳务密集型加工业。
令人瞩目的是,不少香港大财团参与内地的基本建设。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80年代末,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从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业。胡应湘在内地的事业也始于80年代初,他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沙角发电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
李嘉诚跟这些“巨头”们相比明显地落伍了。
李嘉诚虽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可与他当时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与他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李嘉诚在大陆人眼里,只是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投资家。根据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比如,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李嘉诚在中国内地投资,亦是如此。闯劲不足使李嘉诚远远落后于另一些大财团。
但他铆足韧劲,弥补了这个不足。后来居上,亦值得称道。
1992年4月27~28日,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等分别会晤了李嘉诚。香港传媒说李嘉诚从北京带回了“圣旨”,从而拉开了大举进军内地的序幕。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他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