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同讲话稿一样,调研文章的形成也离不开精心提炼观点。稍有不同的是,讲话稿的观点虽然也是基于对实践的思考,但或多或少地会带有领导者或领导集体的主观意志,而调研文章的观点则纯粹来源于调查得来的材料,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离开了材料就不可能有观点,即使有,那也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所以,一切从材料(事实)出发,是调研文章提炼观点必须遵循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从材料中提炼观点通常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
问题之一:观点如何统帅材料?这就要求必须善于概括,从看似零散的材料中找出带共性的东西、本质的东西,使之能够统帅得了材料。否则,材料罗列得再多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整篇文章也会散乱无序。举例来看,某调研组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样一些材料:某县直属机关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有的一味强调部门工作重要,不愿派人参与县里的中心工作;有的口口声声维护“条条”政策的严肃性,对县里关于放开搞活的政策措施不配合、不支持;有的热衷于开会、下文、搞检查,对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漠不关心;有的在解放思想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解放”,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解放”,对经济活动一味地“管、卡、压”。对这些材料,如果仅仅是将其罗列在文章中,清楚倒很清楚,但根源是什么呢?集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提炼观点了,比如这样的表述:“加快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条条’与‘块块’的密切配合、协同动作。如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必然相互掣肘,给改革与发展事业带来严重损害。”这样一说,材料被统帅起来了,问题的根子也被抓住了。
问题之二:怎样使观点具有准确性?观点准确,意味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是正确的,文章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是积极的;观点不准确,分析当然就会片面、偏颇,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文章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将是严重的。举个例子:调查发现,某县实施“倾斜式”发展战略,把上级下拨的扶贫资金、农口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捆绑起来,全部用于搞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这一做法,各方说法不一。持支持态度的一方认为:这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政策,把基础设施搞起来了,发展也就快了嘛,贫困户也能受益嘛!假如撒胡椒面式地把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持反对态度的一方认为:这是明显违背上级政策,擅自转移资金用途,片面追求“政绩”,置贫困户死活于不顾,政策观念哪里去了?对群众的感情哪里去了?面对如此复杂的材料,我们该怎样通过立观点来表明看法和态度呢?显然,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观点的偏颇,并打击另一方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第一,决策者的动机是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而不是不管贫困户的死活;第二,按上级规定,这几笔资金可以部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决策者并没有转移全部资金用途,而是一部分;第三,决策者所为的确有违背政策的地方——没有将部分资金用于帮助贫困户搞短、平、快的脱贫项目。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提炼观点:“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重点与一般。只顾效率和重点而不顾公平和一般,或者只顾公平和一般而不顾效率和重点,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发展的。”这样的观点就不会偏颇,争议双方和读者也会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