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祖宗的词典里,“迎合”是个贬义词,指有意让自己的言行合乎别人的心理,或猜测、揣度别人的心理以便顺从或投合,如人们批评的“迎合上司”“迎合低级趣味”等。
但联系我们的写作实践来看,又觉得它未必全是贬义,有时反倒是一种客观需要。比如表达领导意图,需要通过领悟,使之准确、完整;提出思路、目标,需要把握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使之与领导的想法合拍;体现领导的个性风格,需要通过模仿,使之基本相像。这就说明,“迎合”这个词要看是针对什么事,迎合不好的东西就是贬义,迎合好的东西、正当的东西就应该不是贬义。
还是以我自己的实践体验来说明吧。
对于“长、短、高”的迎合
那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本来踌躇满志地想到报社或文联混碗饭吃,几番奔走却处处碰壁,最后竟无心插柳柳成荫——被检察长看中。那时被运动砸烂的检察院刚恢复不久,检察长亲自跑到人事局,要从毕业生中挑一名“笔杆子”,条件是共产党员、中文系毕业,正好这两条我都符合。我本来以为检察院那单位太严肃太吓人一点儿不好玩,再说我是学中文的而不是学法律的到那去岂不学非所用么?但想到自己毕竟是个共产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分配,还是乖乖地去了。检察长是个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南下干部,一见我就出考题:“小谢,‘贾’字除了是姓氏,还有什么解释?”我不禁暗自发笑,这不是考小孩子么?于是答道:“商贾,指商人,也指做买卖。”检察长满意地点点头。没过两个月他就让我披挂上阵,为他起草在全区检察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总得好好表现表现,于是我使尽浑身解数,苦干三天三夜,终于写出一篇文辞华丽**四溢长达万言的“重要讲话”。我满以为能得到检察长的表扬,谁知他说:“嗯,文笔不错,就是短了点。”于是我七拼八凑,把篇幅拉长到一万五千字了,谁知他还是嫌短。没办法,山穷水尽了,只好“剪刀加糨糊”,从检察报刊上搜来一大堆东西硬塞进去,篇幅拉到了两万字,这才勉强过关。他老人家讲话时念稿加发挥居然“总结”了整整四个小时,大家反映讲得很全面、很实在,就是长了点儿。但这怪不得我,是领导要我写这么长,短了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