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江南,绿染芳郊,小径虽然红稀,但还有些闲花点缀着,郊游并没有过时。北京赵朴初老人来上海,他那慈祥的笑容中,希望我陪他同去青浦金泽镇勘查颐浩寺遗址,因为同行的真禅和尚发愿重建。所以有幸作了一天小游,在那天下午还畅游了淀山湖。
淀山湖的大观园,老实说兴趣不大,因为本来大观园是宅园,如今以郊园方式出之,是否“得体”有待商榷,而且我最讨厌的是那大门口照壁浮雕上戴了胸罩的十二金钗,令人啼笑皆非,但转思一下,也便释然,好在淮海路有家古今胸罩店,可能是这家店里出售的古胸罩吧。
一个人不能没成见,但成见有时是可能转化的。大观园建塔,来征求过我的同意,亦商量过方案,可是造成后我却没有去过。这次从金泽镇发车,远远地望见了这浮图便引起了我的遐思,解除了过去进得园来、方知春色如许的心理。使我进一步明白了西湖为什么造雷峰、保俶两塔,又为什么水网地带有那么多的塔,航标也罢,镇风水也罢,但我简单的感觉,大观园有了此塔是引景引人,这一笔将整个画面般的景区点活了。
可能酸丁积习未消,简化字没有学好,常常在风景与园林中,挑三剔四,自觉罪过,但不信在大观园匾额中,居然出现了“有风来仪”,可能我老眼昏花,亦可能是简化了吧,但“有凤来仪”的“凤”用繁体字来写与风字的差距还是大的(鳯、風),也可能书者未错,做字的人“偷工减料”了,但是主其事的又何至不经心如此呢?建园难、造园难,“屋肚肠”(内部陈设)更难,匾对书画摆设最难,我不希望园林中的室内布置像文物商店,这是一门学问,要有考证,要细细推敲,尤其是有历史性的园林。
闲话少说吧!匆匆下船,在下船前,我已为大观园的塔所陶醉了,本来淀山湖无山,只有余下八公尺高的淀山,大观园不突出,没有仰视的借景,如今不论走到哪个院中,却能见到如此秀挺的塔影,可说是移步恋人。偌大的园子,感到亲切,不空旷,看游人也觉得它好,但可惜他们说不出道理来,只能是“相看好处无一言”。到了船上,穿出拱桥,回望大观园,真可说是“面面有情,环水一塔塔映水”,这个半岛绿得如水晶盆中的碧螺,而塔呢,秀出云表,从塔的引人风姿,使我联想到塔下的园林,我的感情就是环绕着这塔的四周,我愿化为水中的水草、游鱼,能朝夕在这塔影的怀抱中**漾着。我斜倚船舷,浮上了种种幻想,我憎恨水浪打破了塔影,我从塔上的日照的移动,船行时所形成塔与景不同的变化,从图中的静观,到水上的动观,这八角形的多面体,处处随人,实在太可爱了。本来这塔是水塔,设计者仿北京大学未名湖的塔而构思成的,可是如今因选址得宜,效果远远超过前者。北京大学现在环校皆高楼也。将来未名湖的塔,无出头之日了。深望大观园四周,淀山湖四周,不要再造那出人头地的高楼了,那么大观园塔,将永远留在游人的心目中,将有多少的诗篇、多少的画本来歌颂赞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