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草春秋

附录 永康药行往事

字体:16+-

——老药工口述摘录

口述人:王睿生,1935年生,兰溪人。1948年进永康仁和堂药店做学徒。

我是1948年秋天从老家兰溪到永康“仁和堂”药店做学徒的。那年,我十三岁半。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小年纪来永康?没办法,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再说,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药饭,也算是有点面子的行当。我读过几年小学,识些字,而且姐姐和“仁和堂”的先生娘(老板娘)还有点交情,这才能做上学徒的。

我是由先生娘亲自带到永康的。天不亮就出门,从兰溪坐火车到金华,再在金华转汽车。那时的汽车烧炭,车厢又是闷罐,人坐在里面烟蒙蒙黑洞洞的,遇到上岭还经常打滑爬不动,有时还需要乘客下车以减轻重量。

等我到永康时天已经黑了。说实话,一下车我看到的永康城令我很意外,破破烂烂,乡下镇头差不多。你们晓得的,1949年前走水路,兰溪是大码头,很繁盛,叫“小上海”的,我家又在兰江边上的东门,算城里人,看到当时永康真的有反差。更令我发怵的,是永康人说话对我来说就像哑巴听天雷,一个字也没着落。十三四岁小侬,初来乍到,总是慌兮兮的。不过一到药店就好了,大家都讲兰溪话。

永康所有的药店内部都讲兰溪话。兰溪人做药行生意,就像你们永康人一个带一个出门磨刀铸锅补铜壶,覆盖东南好几个省。我记得永康城里统共二十一家药店,除了有家招过一个永康人,其余连先生带伙计,统统都是兰溪人。

仁和堂店不大,连我也就四五个人,先生的儿子也一起做事。和现在的学校一样,当学徒也是有时间规定的,一般三年学徒满后升“半作”,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生,再满三年才正式当伙计;伙计分前场后场,一般前场站柜台的先生都要挑机灵能说话,模样过得去的。学徒期间,除了包吃住,没有工资;升到半作后,开始有点零用钱。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