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雪,上个世纪末岁末就想下了,是不是机缘未到,直至这个世纪年初漫天皆白。这一场雪真大,老北京都这么说。但再大雪也会停下,甚至说停就停。那天我对妻说,去雪中散散心吧,不料午饭过后不见雪飘之影。现在,灯下独坐,虽说雪停多日,因为冷,也就没有化掉。尽管没有化掉的雪已不是雪,而是冰。窗外,一角平白,宛如无故,而这几天又有月亮,此刻就有,满满的,像桶凉水,天地素洁,几乎素不相识。想起张岱,约略有人如几粒芥子云云,于是越发素不相识,于是找出《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来忆来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张岱这篇小品是《陶庵梦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西湖梦寻》中也作附录收入),觉得干净,张岱的小品都像宣纸上洒落的淡墨。
而《湖心亭看雪》尤其如此。在我看来,空白原说不上干净,也就是说空白并不等于干净。干净是种精神,但与其说是精神,不如讲为物质更为传神,总会觉得意犹未尽。有句话“人书俱老”,用淡墨也有滴水穿石的时间推门而入,人墨俱淡。还有就是枯笔,“枯笔和淡墨,这是黑里求白的具体表现。枯笔使白破黑而去,如月出天山;淡墨让白摸黑而来,似烛照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