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长生果”

想念那碗玉米糁

字体:16+-

人生中有许多思念,贮于记忆。有时候几十年的岁月都似一日那样平凡而重复,于是,记忆的荧屏上残留的便是一些无价值的碎片,而有些日子尽管短暂,甚或是一瞬,因其意义深重,却能教人长久缅怀。

1980年3-10月,在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现统称为“鲁迅文学院前身”)度过的日子,虽然为时仅半年,在我,却是真正“留痕”的岁月。

我上文讲所的心情,以往曾有表述:就如饥饿的孩子总是感念于那口果腹的食物一样,曾被生生砍断深造阶梯的我,对学习,特别是这个不是大学胜似大学的“上学”,倍有珍重之心。故而,开学典礼时,让我代表全班学员致辞,没说几句就泪珠如豆……这情状,在旁观者眼里,甚或有点“幼稚可笑”。但是,幼稚也罢,可笑也罢,我自己是情真意切的。

我上的这一期,后来被同学们戏称为“黄埔五期”。开办这“五期”的缘由,从时间上就可了然;那时的表述就是“‘春回大地’以来,重新勃发生机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又一项旨在‘发现和培养新时期年轻作家’的重大举措……”话说得有点累赘,可确实是中国作协领导和前辈们苦心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中国作家协会,本部机关尚在文化部院中的防震棚办公,条件之差可见一斑。但是,对于培养年轻作家的那番心血,对于我们这班学员的诸般关切,却是毋庸言喻的。当时出席开学典礼以及后来亲为我们授课的,都是文坛上令我们十分敬仰的师长,同学们每人都有指导老师,老师或是前辈作家,或是大学和研究所的著名教授和学者。课程排得很全面,老师很用心,因为已是第五期,前辈们已有足够的经验了。

记得1986年调动搬家时,虽然明知翻捡已属徒劳,我仍然心犹未甘,疯寻穷找那两本在文学讲习所的听课笔记。倒不是说我那不太敏捷的记录本里埋藏着怎样的宝贝,而是我很想追溯那时的尽管一鳞半爪却令我缅想无穷的“往事”。而且我坚信那都是再也不复有的“瞬间”,它们之所以落到笔记本的纸页上,肯定都是映照过心屏的珍珠。更何况,抛撒这些“珍珠”的许多“斯人”,已经一个接一个地离我们而去!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