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乾隆的惆怅

乾隆的惆怅

字体:16+-

“康乾盛世”这个话语里,康熙在前,乾隆在后,不过后者比前者更有说头。在乾隆治下,清帝国面积无与伦比的大,版图超过汉朝和唐朝,仅次于13世纪的蒙古帝国。帝国周边有几十个国家承认大清国对他们有宗主权。这是乾隆朝比康熙朝强的一个地方。另外一个强悍之处是在经济上。康熙朝留给雍正朝的库存现银只有八百万两,而乾隆朝留给嘉庆朝的则有七千万两,是前者的近十倍,同时还有近3亿子民,远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两千五百多万人口。虽然乾隆朝的人口暴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帝国版图扩大所导致的,两者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比较意义,但毫无疑问,乾隆时期的大清是一个大国。

但盛世有荣耀,也有惆怅。因为历史上的乾隆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既以道治国,也以术治国;既以养心治国,也以诛心治国;他处理皇族、政敌等历史遗留问题时所采取的刚柔并济手段已经初露峥嵘,而其对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站着的文人大开杀戒,则是其执政思维的延续。乾隆盛世,如果我们要以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或许会是“文明的消长”一语。真可谓盛也“文明”,衰也“文明”了。

今天看来,乾隆兴起的文字狱,在清朝历代中是为数最多的。这是盛世的阴影和污点。在文明的旗帜背后,躺下的不仅是一具具书的尸体,还有一具具人的尸体。文人的尸体。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文人思想锋利,这是比武器更加可怕的力量,乾隆盛世,自然不能让思想的异数蔓延泛滥。当文明以冲突的形态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形态存在时,暴力就成了最后的裁决者——皇帝乾隆出手了。

不过更深层次的悲剧还在于,乾隆将暴力扩大化了。对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人为地制造文明伪冲突,将暴力指向任何一个并无思想异数的文字工作者,这事实上已构成了一种灾难,针对普通人的灾难。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