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悲剧与一个帝国的悲剧,究竟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呢?嘉庆五年(1800年),翰林院编修洪亮吉在完成《高宗实录》第一卷的编修工作后顺手写了一篇近6000字的政论,托人转交到嘉庆帝手里。其时,嘉庆帝正“诏求直言,广开言路”,很有有容乃大的意思。
但是这一回,嘉庆帝没能容下来,因为洪亮吉指责他“视朝稍晏,恐有俳优近习,荧惑圣听”,意思是皇帝你上班老是迟到,恐怕是被狐狸精和近臣魅惑了吧!
洪亮吉为这句话付出的代价是充军伊犁。后虽然赦归故里,却仍遭终身软禁,直到63岁时死在家里。
对洪亮吉来说,他的遭遇当然是一个悲剧,可是对嘉庆王朝而言,同样是悲剧。自洪亮吉事件后,帝国再无言路,这个封闭的国家自此没有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和智慧,也没有了发散性的思维和思辨质疑精神。这是帝国窒息时代的开始。毫无疑问,这样的窒息是致命的。
因为在洪亮吉身上,其实就有一副拯救帝国的良方。作为通才,洪亮吉不仅在史学、地理学、经学、音韵学等方面多有造诣,同时在人口理论学上也有洞见。他在《意言》一书的《治平篇》与《生计篇》中指出了人口膨胀的隐患,这样的洞见比英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提出的类似观点还早5年,可以说《意言》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论专著——200多年前,作为一个有着先觉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政府官员,洪亮吉的出现实在是嘉庆王朝之福,但最终,这个王朝带给他的却是祸,带给自己的也是祸。
帝国,在最需要拯救的时刻,推开了伸向自己的援手。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两组数据:乾隆三十一年,岁入白银4858万两,嘉庆十七年,岁入白银4013万两,嘉庆朝比乾隆朝的岁入少了800万两;乾隆三十一年的全国人口是两亿左右,嘉庆十七年的全国人口是3.5亿以上,至少增加了1.5亿(见《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六)。岁入和人口一减一加,凸显了嘉庆朝的人口压力和财政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叠加事实上就是洪亮吉指出的人口膨胀隐患,但是嘉庆却对《意言》一书漠然视之,对帝国已经迫在眉睫的危机也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