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封 与克彰[1]太叔书
别久,缺奉状,得诗,见迩来进修之益,虽中间词意未尽纯莹,而大致加于时人一等矣。愿且玩心高明,涵泳义理,务在反身而诚。毋急于立论饰辞,将有外驰之病。所云“善念才生,恶念又在”者,亦足以见实尝用力。但于此处须加猛省。胡为而若此也?无乃习气所缠耶!
自俗儒之说行,学者惟事口耳讲习,不复知有反身克己之道。今欲反身克己,而犹狃于口耳讲诵之事,固宜其有所牵缚而弗能进矣。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汨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此守仁迩来所新得者,愿毋轻掷。
若初往年亦常有意左、屈,当时不暇与之论,至今缺然。若初诚美质,得遂退休,与若初了夙心,当亦有日。见时为致此意,务相砥励以臻有成也。人行,遽不一一。
释读:切莫外驰 勤除习气
这封家书,是王阳明写给他的太叔克彰的。克彰号石川,讲堂之外他是王阳明的长辈,但在讲堂上,这位有道心的太叔对王阳明执弟子礼,以弟子身份来虚心求教。在圣学与家庭伦理之间,前者更重,自然“师”更大。阳明对这位太叔的进学情况也尤为关心,家书中直言不讳的劝诫他“毋急于立论饰辞,将有外驰之病”。阳明对泛滥词章之事是很警惕的,也会对急于立言立论的学生,多加劝导。生怕他们把心放了出去,心随物转,好外而遗内。
我们常人总是被各种习气所缠,意念不专,总是向外求,而不知向内转。向内转,方是为己之学。《孟子》云“收其放心”,便是要凝聚心思,再启生命。不凝聚于内,便没有力量。学习心学,也要先向内转。陆象山[2]有言:“此道非争竞务进者能知,惟静退者可入。”又:“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须收拾作主宰,收得精神内在。”这些语录都是教人自反,澄心内观。先把精神凝聚起来,从内在深处发出的力量才大。所有高明都需经历一番向内的沉潜,龙场静坐的王阳明如此,在英国图书馆埋头苦攻的马克思亦是如此。而今天的社会整个是“外驰”的,人心浮散,任何东西都想向外表露。发散之意重,收摄之功少。落英缤纷,都成颓败。而自二程、陆象山、王阳明都主“敬”和“静”,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