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写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湖广总督任上履职。
信中首先是就协拨“甘饷”一事陈说看法。所谓“甘饷”,当时主要是指西北陕甘一带军务所需要的饷项。这里属贫瘠之区,本地财政紧张,而军需浩繁,有赖各省协拨,甚至不断增加数额。当然,源处主要是靠南方较为富裕的省份,像闽浙、两江、湖广地区。即使这些区域,一则因为本省区各项所需颇多,财政亦不多么宽裕;二则当政者难免有“本位主义”的算计,千方百计地尽量减少对外支应。所以,清廷的分配的协拨数额,很难真正落实,大打折扣是为常情,清廷也无可奈何。李鸿章此信中所说“甘饷尽力筹解,部中亦是官样文字”云云,实际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他还言及相关一些具体事例,从中更可见官员们的应付手段和心术、花样。譬如说到皖省“勉遵”,是“竹庄借以讨好,万做不下。西林到任,恐不能行”。“竹庄”是曾署理该省巡抚的吴坤修(字竹庄),他是江西籍的湘军将领出身,正在仕途上用心,自然要“讨好”清廷;“西林”是满洲正红旗人英翰(字西林),他为安徽巡抚,前回旗葬亲丁忧(故由吴坤修署理),刚回任理政。字穀山的马新贻,这时是在两江总督任上,此前他曾任闽浙总督,自上年来两江是接替调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还需要交代,当时是由湘系大员左宗棠主持陕甘军政,李鸿章与其人素存嫌隙,成见难消,并不看好左氏,故信中有言:“左军已进邠、泾,甘事着手即无中止,不闹出大乱必不易帅。若就伊营光景气机论,似非平贼之兆,此真有天意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其实,何止“甘饷”之事,在晚清,外有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内则常有民众的武装反清斗争,战事常有,饷需额巨。而在愈发国弱民穷的境况下,财力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再加自湘、淮集团的强势督抚崛起后,形成所谓“内轻外重”的局面,财权“下移”,特别是为强势督抚控制的情形突出,这样地方与中央在“饷事”上的斗法颇显尖锐而又微妙。一般来看,地方上对中央的协拨指令,并不公然强硬对抗,而讨价还价、敷衍搪塞、消极拖延、能少便少的情况却是常态,到头来,十之未必能应二三。由李鸿章此信中说到的情况,也可见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