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过山西进入直隶境内,在获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暂驻的时候写这封信的。这时他当已接到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的朝命(同时谕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此上谕朝廷初三日发布),所以信中有“局面又变,两湖未知何人”云云。这是鉴于:湖广总督之职原为李鸿章,而由李瀚章署理,李鸿章既授直隶总督,湖广总督(所谓“两湖”)自当有新任人选,按说原署理者本是最为“名正言顺”的接任人,但那样的话就是亲兄弟俩同时实任两区总督,而这种情况诚属罕见,李鸿章估计清廷一般不会再安排其兄实任湖广,故有“恐为弟所累”之言。但想到当下也不是没有“兄弟同时兼圻(即指都实任总督)”的可能,若这样固然是没有“累”及哥哥,可又担心“名位太盛,尤难久居”,甚至有“思之战栗”之言。因“盛”而惧,是曾国藩常挂嘴边的,而对“拼命做官”的李鸿章来说,则非常少见。此时他说这话,当与天津教案所致时局危机而造成的心理影响有关吧?悬揣之下,李鸿章这会儿只能深盼哥哥在楚地为自己“清理后路未了事件、未妥机宜”,一切一切,但愿天从人愿。其实,就在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的同日,清廷也发布了李瀚章实任湖广总督的谕旨,只是因为当时的通信条件所限李鸿章未能即时获知而已。他们兄弟俩同时实任总督,由此成为现实。待安稳下来,李鸿章兄弟当都会感到荣幸吧?
此番人事变动,与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身亡,遗缺急需填补,而曾国藩最为相宜的情况有直接关系。曾氏虽未因津案折腾得丧命,但也焦头烂额,狼狈之极。此际所谓“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他常挂嘴边,虽说是搪塞舆论甚至是不无变相发泄牢骚意味的言辞,但也反映他窘迫无奈的实情。在这种情况下,他遂有坚意求退之举。而这时恰有“刺马案”发、“两江”需人的局面出现。“两江”是曾国藩经营多年的基地,政务、军务他当然再熟悉不过,也再顺手不过,由曾国藩回任此区总督不但人选恰切,同时也是朝廷对他这般宿老重臣的一个安抚。此一调动,遂致一曾两李以及直隶、两江、湖广三区的连锁人事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