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为“人过中年”?进入老境之谓也。
域外的诗翁耆宿心态如何,知之甚少;反正中国旧时的文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是常常把“老”作为热门话题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南宋的陆游,一是清代的袁枚。当然,他们的格调不同。
陆游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属于“老不能闲真自苦”的类型,因而不时地咏叹“壮士凄凉闲处老”“骨朽成尘志未休”。梁启超赞之以“亘古男儿一放翁”,非虚誉也。
而袁枚谈老,却是常常以诙谐出之。比如他写老态:“作字灯前点画粗,登楼渐渐要人扶。残牙好似聊城将,独守空城队已无。”还有一首《夜坐》:“斗鼠窥梁蝙蝠惊,衰年犹是读书声。可怜忘却双眸暗,只说年来烛不明。”都是充满情趣的,否则,就不成其为性灵派的旗手了。
他们或庄或谐,作为寿登耄耋之翁,确都充分具备谈老的资格,不像杜甫、苏轼,张口“野老”,闭口“老夫”,其实,彼时他们都不过四十上下,拿今日的眼光来看,还都处于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阶段。韩愈也曾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当然,他这里说的属于实情。
大抵旧时文人骚客失意者居多,却又耽于幻想,不切实际,劳生有限而想望无穷,一旦与现实发生冲突,便不免感慨兴怀,嗟卑叹老。又兼呕心作赋,面壁穷经,“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自然心神劳损,未老先衰。这一切,都是不难理解的。
人们一般谈老,主要是依据年岁而言。古籍《文献通考》上说,晋朝以六十六岁为老,隋朝以六十岁为老,唐朝以五十五岁为老,到后来甚至以年过四十为老。似此每况愈下,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