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宽梦窄

皮格玛利翁效应

字体:16+-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雕刻家,名叫皮格玛利翁。他钟情于自己雕刻的女神,把她当成有生命的姑娘,日夜向她倾诉着爱慕之情和祈求她获得生命的期望。在雕刻家虔诚的守护下,后来,这个雕像竟真的变成了活人,并做了他的妻子。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故事,把对别人寄予深切的期望,使之成为对方的内在动力,从而收到变期望为现实的神奇效果,称作“皮格玛利翁效应”。

这种“效应”实践结果如何,我没有做过考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以为,一个人如能经常对自己寄予深切期望(它可以表现为理想、追求、自信力、进取心),并肯为之付出扎实、艰苦的劳动,这对于个人成才,肯定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高,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实践表明,一个不明白自己的理想横竿应该放在什么高度的运动员,是永远跳不到理想的高度的。这是因为,符合实际的理想、追求、抱负,往往能够构成一种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它会激发、逼迫你把这种追求变成一种社会存在,唯有奋力实现之一途,而没有逃避、退缩的余地。

事实上,人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而且,它的发挥程度往往同内在动力和外设压力成正比。如果我们立下坚定的志向,肯于向自己挑战,就有可能使内在的潜力变为现实的能力;反之,如果失去自信力,听任惰性去发展,那么,内在潜力也就无由展现,自消自灭了。“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啮着心灵的毒蛇,它吸取着心灵的血液,并在其中注人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唐代诗人聂夷中在一首诗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

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门前两条辙,何处去不得。

“门前两条辙”,就看走不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行则塞者亦通,为则难者亦易。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有一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不付诸行动,再好的期望也只能成为幻想。所谓“路亦无通塞”,我们应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