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路上的祖先

生命意识的新向度

字体:16+-

张国龙:关注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思辨生命本体,乃中国文学沿袭千年的传统。如此卷帙浩繁的经典文本中,从来就不乏浓郁、敏锐的生命意识。然而,中国文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公共空间遮蔽了私人空间,个体的声音被大时代的嚣声淹没。尽管新时期以降中国作家渐渐找回了自我,但具有一以贯之的生命意识的作家仍旧寥寥。您曾在答记者问时说到您的生命意识非常强烈,请您诠释一下您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以及其在您散文书写中的主要体现。

熊育群:生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死亡意识。当然前者的概念要大于后者,但它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的。人对于死亡的敏感有差异,天才人物大多对死亡特别敏感,譬如莎士比亚、艾略特、瓦雷里;极端不敏感的人直到自己面临死亡才如梦初醒,这样的人是愚顽而没有灵性的。用一种死亡的眼光看待一切,会具有对事物宏大把握的可能,能够看清看透人生的意义,呈现生命的本相。庄子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彻悟者所为,他为亡妻鼓盆而歌,他的庄周梦蝶,他的逍遥游,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于死亡的反抗。是死亡意识唤醒了生命意识,是死亡意识让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极大的疑惑,感受时间和万物的节律。

我无法摆脱强烈的生命意识,对于死亡直接的感知与思考,我在《生命打开的窗口》和《死亡预习》中已有最直接的表现。如果把生命意识比作一种温度,那么我大多数文章都浸透了这种冰凉的体温。它在每个字里结成了霜。像历史文化散文《复活的词语》《脸》,生命散文《春天的十二条河流》,你用看透自己一生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呈现出的景象将是瞬息的、暂时的、变幻的,它们都带着强烈的时间印迹,历史也不再遥远,它与现实息息相通。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