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初步分析[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所经历的20年,其基本特点和主要趋势,可以从深刻的反思与奋发的进取这两个方面来概括。反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当中“儒法斗争史”之类“影射史学”的反思,一是对“十七年”史学的反思。这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反思:前者是肃清“**”对史学的歪曲、玷污的恶劣影响,后者是总结“十七年”史学的经验教训。进取,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一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开拓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创造历史研究的新局面,攀登历史科学的新高峰。
一、深刻的反思
近20年来中国史学的历程,是从思想上、理论上的深刻的反思开始起步的。在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启示下,尤其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次反思经历了六七个年头。1986年,我在一次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一个论点:通观中国史学发展史,曾经发生过五次反省。从史学史上认识这五次反省,对于认清史学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意义。这五次反省是:第一次出现在唐盛世,以刘知幾和他的《史通》为界标,其主要成就在于历史编纂学方面。第二次发生在清前期,以章学诚和他的《文史通义》为界标,其开端可上溯到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和他们的著作;这次反省的主要成就是从理论上对以往史学进行了总结、批判。第三次是在近代,以梁启超和他的《新史学》为界标;这次反省,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历史学者对传统史学进行清算的意向,一方面也初步介绍了西方近代史学理论,表明了中国史学家试图建立近代史学理论体系的愿望。第四次发生在“五四”以后,以李大钊和他的《史学要论》为界标;这次反省跟前三次相比有本质的不同,它的主要成就是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道路。第五次反省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史学界提出一些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