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1.文化民族性的内涵和特点

字体:16+-

关于文化的民族性,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一种情况是,由于担心被人误解,戴上“保守”的帽子,所以尽量避而不谈;或者实行迂回战术,多谈事例,不下定义。[85]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是,人们自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故略而不谈。因此,不少论者在谈到文化的民族性的时候,往往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从已经发表的论著来看,多数人是从经验和感觉出发,认为民族性就是民族的特性。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理解并没有真正揭示出民族性的确切内涵。不过,也有学者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86]应该说,这个定义是比较深刻比较简明的。

不过,如果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着眼,那么,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

文化的民族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文化类型是特定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是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和外在表现。民族性既然是民族文化的特性,理所当然,它应该是民族文化类型的反映,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的本质概括。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那么,文化的民族性便首先表现为道德修养的至高无上性和广泛性,以及政治追求的自觉性和普遍性。“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天下一统,中华一体,安分守己,忠君报国,是朝野上下自觉的政治意识。由此,贵和持中,重整体倡协同,经世致用,等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成为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作为民族文化类型基本构成和外在表现的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它们所分别追求的仁义道德、自然超脱、兼爱尚同、绝对集权等旨趣,共同凝聚为与别的民族文化迥然不同的精神价值,体现了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的独特风貌。作为民族文化心理重要表现的重义轻利,重名轻实,求稳怕变,重守成轻进取,重协同轻竞争等,同样也体现了风格独异的伦理政治型文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