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与之相对,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却明显滞后,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的迹象。如何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使人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持续提升,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承者与体现者。然而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行为堕落的现象。因此,以大学生这样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社会群体作为切入点与着力点,在对德与才即“行为能力与道德素质”的内在关联予以梳理的基础上,研究新时期道德素质的培育问题,对于带动社会道德风貌的整体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素质概述
1.道德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可见,素质不单指先天、生来就有的气质,更包括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特质群。素质的内涵是多样的,包括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道德素质是素质群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对于道德素质的含义,首先必须追溯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规定性,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法则。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道德体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的原则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则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因此,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个体的自我超越,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的道德需求,这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