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革命精神”为题做点研究,最初是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担任学校“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研究基地”“985”项目管理组组长时,由副院长朱光明教授协助策划选题提出的建议。经本院中共党史研究所孙秀民教授、张海荣副教授和我商量决定先在全国高校就“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力”搞一次大规模调研。研究计划得到学校的批准,又经王树荫院长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切入“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研究,配合“研究是什么”来“研究怎样做”的学术理论高度予以肯定,最后修订为“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力研究”这一课题。
为了将研究工作建立在尽可能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组成三个小组开展工作。一是课题研究策划组,由中央党校沈传亮副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胡献忠副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张春丽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孔祥宇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齐芳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树祥博士和我组成。大家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为研究工作的起动奠定了基础。二是组成17个调研组,分别由河南师范大学李洪河教授、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刁世存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段研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吴怀友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林全民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黄波粼博士、安徽大学彭祥睿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胡国胜博士、北京联合大学郭云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李泓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武玉红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广东暨南大学何小勇讲师(在读博士生)、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小兰讲师(在读博士生),以及张春丽、孔祥宇、王树祥、齐芳负责,对全国17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他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调研,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并分别撰写了调研报告。三是由我的在读博士生王新强和硕士生任道松、李倩、李艳娜、高杨组成访谈小组。他们在我开设的研究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上学习过口述访谈理论和方法,经再次简单培训,较好地完成了100个访谈样本的工作,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材料。李艳娜和高杨还承担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