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初遇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给查苏利奇的信》

字体:16+-

平田清明与马克思的初遇是在1941年3月他就读于东京商科大学(1948年更名为一桥大学)时。在大学期间,平田读到了马克思著作的译本,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诸多矛盾的批判。在回忆与马克思思想的邂逅时,平田曾这样说:“当我在大学时,完全没有考虑过要去学习经济学。昭和15年在东京商科大学就读期间,一方面我接触到李凯尔特[2]、马克斯·韦伯,以及深受其影响的左右田喜一郎和本多谦三的著作;另一方面大学里弥漫着学习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强烈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我遇到了马克思。”[3]在学长的推荐下,平田接触到了改造社出版的高畠素之[4]翻译的《资本论》,但由于当时对马克思的理解仅限于仅有的几本解读文本,他对马克思的多处理解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而真正与马克思的思想产生共鸣,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平田重新回到大学从事研究之后。

平田清明开始关注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于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这部旨在批判普鲁东于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发表最早的文本。在平田看来,马克思的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以及其中隐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使其受益匪浅。平田开始从法国伽利玛出版社(Gallimard)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入手,进行该书日文译本的翻译工作,该译著后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大月书店)第一卷下(1950)。在将这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从法语向日语翻译的过程中,平田感受到诸多异文化冲击。例如,他第一次意识到法语中的“bourgeoisie”(布尔乔亚的阶级)并不能直接、完全地等同于“资产阶级”。但由于当时的平田缺乏对普鲁东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并未深入地进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