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

卢卡奇

字体:16+-

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ács,1885—1971),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1885年,卢卡奇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12—1917年,主要生活在海德堡,期间受到黑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韦伯的影响,并且通过西美尔和韦伯间接地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这一时期,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美学和文学批评上,被称作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时期”;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9年,成为匈牙利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委员,共和国失败后,逃到维也纳避难;1919—1929年,是其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作“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时期”或“救世主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30—1945年,在苏联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潜心研究理论,这一时期,其总的思想倾向更接近于官方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往往被称为“斯大林主义时期”;1945—1971年,回到匈牙利,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197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逝世,这一时期,其一方面继续进行自我批评,另一方面以社会存在本体论、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因此被称作“批判的改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卢卡奇的主要著作有:《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青年黑格尔》(1948)、《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性》(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代表作。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论证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作用,并由此批判了“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模式。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选自《历史与阶级意识》,集中体现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强调总体性的首要性,而辩证法仅仅是用来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研究的方法,并不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中心内容就是论述历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主体-客体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哲学中继承过来的最宝贵的遗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