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既承载了古希腊以来的悠久的哲学传统,又开启了当代西方人的哲学思绪,不仅在外观上经天纬地、汪洋恣肆,而且在内涵上新见迭出、精彩纷呈。要用有限篇幅的选文把这个时段中出现的迥然各异的哲学流派、戛戛独造的哲学文本彰显出来,不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为了能够将现代西方哲学不同流派的主要特征都予以相对全面的展示,我们决定将《西方哲学卷》再分为两卷:上卷的内容为西方欧陆哲学,下卷的内容为英美分析哲学。
那么到底什么叫“欧陆哲学”,什么叫“分析哲学”呢?
从字面意义上看,“欧陆哲学”指的乃是发源并活跃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思想和流派,而“分析哲学”则指的是发源于英语世界(主要包括美国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哲学思想和流派。但这种看法还是有不够确切之处。严格地说,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之间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上,而未必就和研究者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由于种种偶然的历史因素,欧陆哲学家的确大多是活跃在欧陆,而分析哲学家则主要活跃于英语世界)。[1]
——那么,这两类哲学之间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呢?
先来看欧陆哲学。从“外延”的角度看,一般意义上的欧陆哲学包括如下流派:德国唯心主义的某些后续思想、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流派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等等。这些流派虽然彼此之间思想差异也很大,但和下面所要提到的“分析哲学”相比,倒也分享了这样几个共通的特征:
第一,这些哲学流派大都试图和实证科学的思想方式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试图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相比较而言,它们和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比较“友好”——或说得通俗一点,比较具有所谓的“文艺气质”(比如在美国,研究欧陆哲学的学者往往会在文学系或者政治科学系工作,而未必能在哲学系找到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