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上)

阿佩尔

字体:16+-

卡尔奥托·阿佩尔(Karl-Otto Apel,1922—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军队中服役,然后在波恩大学求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1年受聘于美因茨大学,1962—1969年任基尔大学哲学教授,其间出版了《语言分析哲学和精神科学》(1967);1969—1972年担任萨尔布律克大学教授,其间出版了《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1971)、《语言、桥梁和障碍》(1972);1972—1990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其间出版了《作为方法的辩证法》(1972)、《哲学的改造:语言分析、症候学和诠释学》(1973)、《哲学改造:交往共同体的先天性》(1976)、《语用学和哲学》(1976)、《关于说明和理解的新探索》(1978)、《先验语用学视野中说明/理解的争论》(1979)、《朝着哲学的改造》(1980)、《皮尔士:从实用主义到实效主义》(1981)、《交往的转变》(1985)、《话语与责任:向后习俗道德的过渡问题》(1988)等著作;1990年退休后他在世界各国大学访问,1993年成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会成员,随后出版了《朝着先验症候学:文集》(1994)、《伦理和合理性理论:选集》(1996)、《从先验症候学的观点看》(1998);2001年获得联邦德国荣誉勋章,随后出版了《商谈伦理学与商谈人类学》(2002)。

本书选编的“从康德到皮尔士:对先验逻辑的指号学改造”一文系阿佩尔著作《哲学的改造:语言分析、症候学和诠释学》的第三章。这篇文章认为,康德的先验逻辑属于“意识哲学”,而皮尔士的先验逻辑则属于“语言哲学”,这里起作用的是对康德先验逻辑的指号学改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阿佩尔的著作带有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相互融合的倾向,代表了战后一批德国哲学家试图填补欧陆—英美哲学鸿沟的理论企图,并因此和最为纯粹意义上的“欧陆哲学”有所区别。他的思想亦对哈贝马斯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