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冯友兰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习中国哲学。1919年公费留学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专业,受杜威、蒙塔古都等的影响很深,此外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也具有相当兴趣。回国后先后在中州大学、广州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以后曾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系主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代主席等职。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西南联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完成了“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世训”、“新原道”、“新知言”。195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又分别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所授名誉博士学位。
冯友兰为学早期受陆王“心学”和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中年以后转向程朱“理学”和英国罗素哲学,以后的兴趣从中国哲学史转向中国哲学乃至自己的哲学。在“贞元六书”中,确立了自己“新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即“极高明而中庸”的传统,讲求一种“天地境界”,而又不脱离人伦日用之常。中国哲学的这种传统是由孔、孟开端,中经先秦的道家、魏晋的玄学、唐代的禅宗,至宋代的程朱“道学”而集其大成。强调他的“新理学”哲学体系是“接著宋明道学中底理学讲底”,其宗旨就是“继往开来”而建立起“新统”,并把之作为儒学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冯友兰的著作近已合编为《三松堂全集》。这里节选“新理学”和“新原人”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