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1909—2004),又名宇同、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张岱年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张岱年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认为今后哲学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在方法上,将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综合起来;在理论上,将现代唯物论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
张岱年一生著作颇富,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今有八卷本的《张岱年全集》。这里节选其“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序论”部分。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是一部以哲学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著作,作者最早于1935年开始撰写,1937年完成初稿,1943年曾在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印作讲义,195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全书共五十余万字。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说,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是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之后的又一部奠基性著作。此书首创了中国哲学的“问题解析体”著作模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问世之时,金岳霖认为当时提“中国哲学史”这一名称仍有困难,他认为胡适、冯友兰二人所写的只是“在中国的哲学史”,而非“中国哲学的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首先论述了“哲学与中国哲学”,提出“可以将哲学看做一个类称”,西方哲学是其一个“特例”,而不是唯一范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论虽与西方哲学在根本态度上未必相同,但二者也有其相似之处,因此也可以将中国古代的思想理论归入“哲学”这个“类”。这样就最先从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上为中国哲学史做了“正名”。除此之外,书中还最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哲学之特色”,认为“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是中国哲学的次要特点。“中国哲学大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是张岱年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富有学术生命力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