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蔡元培

字体:16+-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蔡元培是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戊戌时期曾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后弃官从事教育,与章太炎等创立中国教育会,宣传民主思想。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赴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和哲学,颇受康德、尼采哲学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因不满袁世凯统治,退出内阁。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和学术兼容。1927年后曾历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民权保障同盟,支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运动。1937年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在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内均有相当的研究和建树,其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既反对“定孔教为国教”,也不同意盲目地反孔,他关于建立“公民道德”、实行世界观教育即“哲学的课程”、“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自由之原则”和“兼容并存之主义”等思想,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的著作今编有《蔡元培全集》,这里所选诸篇均是有影响的文章。

1912年2月,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之后,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先后刊载于《民立报》、《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全文不足五千字,但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蔡元培此时的教育思想与主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人本主义色彩,他反对封建教育,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主张学习西方,提倡平民教育、女子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蔡元培提出了五项主张: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以及美感教育。同时,他将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乎政治”两大类,前者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后者包括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这两大类教育要全面发展,不能偏废。富国强兵需要发展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须以道德作为根本。自由、平等、亲爱是公民道德的具体表现,这与儒家思想宣扬的义、仁、恕有着内在的相通性。此外,他主张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糅合在一起,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对于传统封建教育所倡导的“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蔡元培予以坚决否定,主张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相统一的,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因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